立足课堂 以研促教——文昌市第三小学数学组第4周教研活动
新闻来源:本站 时间:2022-10-20  打印本页
立足课堂

以研促教

文昌市第三小学

为更好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2年9月28日,文昌市第三小学在笃行楼六楼多功能厅开展本学期第4周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翁玉玉老师主持。

主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例展示活动。

活动流程:

1. 二年级组展示课。符妙芽老师《角的初步认识》。

2. 测评。

3.讲座。汪美美《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授课教师反思(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过程及效果等)。

5.同年级组的老师根据观课点进行议课,年级组长小结点评。其它老师补充。

6. 总结。

01展示课 

符妙芽老师通过猜图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出图形的共同点,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再通过找一找、指一指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指导学生摸一摸三角尺,感知角。

学生齐读角的儿歌,牢记角。

探究如何画角。

小组合作,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老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我展示,我倾听”。

老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谈谈你的收获

02

测评 

课后,孩子们进行了简单的测评。53人参与测评,90分以上49人,其中有30人是满分的,90分以下4人,其中80分:3人,60分:1人。

03

微讲座 

汪美美老师《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今天,教育已经站在“双减”的时间节点上,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理念的养成。自主学习作为当前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汪美美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了“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课件预习增效率

二、协同教学助成长

三、驱动内驱会自主

四、正向暗示增自信

五、培养兴趣提能力

“双减”路上,任重道远。“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但是“自我教育”与“自主学习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引导,从正面暗示、树立自信、培养兴趣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内驱动力,懂得管理时间,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提高能力,受益终身。

04

授课教师反思 

符妙芽老师自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基础上教学的,其目标是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能力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参与多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角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这节课分为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画一画以及小组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这几个环节。我个人觉得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挺多的,比如说每个环节之间的承上启下 以及 对预设之外的状况的处理能力还是需要加强。

05

其他老师评课 

李莹老师的评课:

1.以猜图游戏导入让学生具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2.从观察生活中的情景图,发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3.通过摸一摸直观的感受角,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以学生学为主体。4.交流合作,教师先提出问题: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组分工明确,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最后小组加以展示。5.以抢答方式检测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从而巩固重点内容。

邢燕萍老师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符妙芽老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片折角,小棒做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成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摸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云曼芬老师评课:

我对符妙芽老师的这堂课很欣赏,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贯穿始终的问题情景,运用设疑、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找一找、认一认、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从生活中的角提炼出数学意义的角,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王荣春老师评课:

整节课教师语言简练,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突破重难点,方法有效。一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找角,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老师让学生找一找,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三是自主探究,较好地突破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时,学生分小组探究,动手操作。学生上台展示时,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再在贴一个活动角,让小组一边演示活动角,一边说,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

韩丽雪老师评课:

《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符妙芽老师从找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我个人认为符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需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虽然这样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是没有这样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画法,有的学生画出来的角就会没有顶点,还建议符老师让学生画出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角。

钟仪老师评课:

生活中的角是千千万万的实物,是变化的,而数学意义上的角是一种数学的模型,是从生活中千千万万的角中抽象概括出来,赋予明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的角。课堂通过指角、找角、做活动角、折角、比角、画角来认识角,把实物中三维状态下的角抽象出来,符合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从实物抽象出模型、模型抽象出概念、概念再指导实践。基本思路明确,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符之发教导评课:

课堂注重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思考角的特点,最后画出角,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角的特点是一个顶点两条边,课堂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合理分工、相互协作、汇报得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整个课堂体现了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特点,重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建立数学模型,构建知识体系。通过摸一摸感受角感知角的特点,建立角的数学模型,整个课堂思维流畅,知识点的安排与铺垫环环紧扣,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开展有效的研究,大胆分享合作的成果,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课堂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是一节有质量、有实效,值得推广的展示课。

李明坊老师评课:

符老师作为一名只有三年教龄的新老师,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上的表现值得肯定,继续努力,未来可期。1.引导学生从自发性概念向科学性概念转变。三角形上有三个角、五角星上有五个角这是学生对角产生的自发性概念。符老师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的角后,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对于角的特征逐步清晰,角不仅仅有一个尖尖的点,还要有两条直直的边。接着让学生画角,把生活的角抽象出来,师生共同辨析,形成正确的表象。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在磨课过程中,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交流环节比较嘈杂。这节课上,这种情况明显好转,课堂口令明确,汇报展示有条理,希望在平时的课堂中能保持。存在问题:预设不足,对课堂生成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06

年级组教研活动 

除此之外,各年级还以年级组为单位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老师们走进教室进行随堂听。

【二年级组教研活动】

符妙芽老师对《角的初步认识》进行磨课,二年级组全体数学老师认真观课,课后进行了点评交流,肯定了几个亮点。

 一、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在导入新课时,符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具体事物或情境当中的角。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符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符老师先引一引,示范画角,再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展示画角作品,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小组合作探究,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符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分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叉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第四周周五,王荣春老师借鉴符妙芽老师主备及展示的精彩课堂,进行了随堂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小数学组通过“主备——磨课——展示——随堂”这样的教研模式,引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抱团成长,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会绽放无限精彩!

【三年级组教研活动】

韩朝影老师《毫米的认识》。

韩朝影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1毫米厚度的物品,充分体验1毫米的大小。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对毫米的产生,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工具,如何测量,如何画,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等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这一系列问题其实充分包含了教师的智慧,由表及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有自己的理解。

黄朝萍老师《毫米的认识》。

黄朝萍老师的随堂听课,孩子们被大量有趣的毫米体验素材吸引,这时老师适当引导,学生提到用尺子上的刻度进行测量时,发现了刻度上的规律和用途,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都很精彩,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表达,人人受益。

【四年级组教研活动】

9月21日,在四年级备课室开展教研,研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这一课时的内容由周媚老师为主备,韩敏莉老师为随堂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打磨出精品课堂。

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模式到位,教师点拨指导有方。课堂上学生合作愉快,达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学效果好!

【五年级组教研活动】

符丽宾老师《确定位置》。

9月21日,符丽宾老师精心准备、深挖教材,多次进行修改和完善,为主备课《确定位置》做充分准备。9月28日,符丽宾老师主备课课堂展示。符老师以娴熟的教学技艺、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呈现出一堂扎实有效的精彩课。教师注重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智慧的碰撞中,逐步探索“位置”的奥秘,又在练习设计这一环节,以生活中的情境为例,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罗彩云老师和邢晓丽老师的随堂听《位置》。

9月30日上午第一、第二节罗彩云老师,邢晓丽老师随堂听。两位老师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堂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获得新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学效果好!

【六年级组教研活动】

李晓丽老师《倒数的认识》。

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运用所学知识推出倒数。

1.重视课的引入,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朋友,很形象地让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思路清晰、流畅;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

3.充分体现新理念

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括知识,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学习。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倒数概念的认识。

4.及时质疑点拨,做好归纳小结。

在给出倒数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认真读概念,概念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并用彩色的粉笔标出。

5.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

苏芳萍老师《倒数的认识》     

苏芳萍老师在教学中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一次活动,一次成长,深耕课堂,潜心育人。相信我们在每一次的研讨学习中都会有满满的收获,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迈向新的高度。我们坚信有春播秋种的人生意象,定会出现春华秋实的绚丽景象。

- END -

供图:各年级组老师收集

供稿:林小丽

审核:邢增燕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