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进
文昌市第三小学
金桂飘香送清爽,相互学习促提升。11月5日,2024年“国培计划”海南省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莅临文昌市第三小学交流与指导。本次活动主要包括现场课例展评、专题讲座两部分。
本次活动由文昌市第三小学办公室主任黄妫萍主持。
符丹慧老师执教六上第四单元习作课《笔记流出的故事》。
六(3)班的孩子给我们展示室内操和古诗诵读。
预学交流,学生读教材,明确习作要求,符老师借助课文《桥》,引领学生掌握小说情节吸引人的妙招,冲突、矛盾、困难、意外等。
符老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结合习作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水平,采取互助合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情节修改得更加吸引人。
这节习作课,符老师采用先写后教的新型模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发掘使小说精彩的方法,提高写小说的能力。
专题讲座,拓辟路径
符丹汝组长发言
一、语文组大、小教研活动的任务及形式。
语文大教研:阅读教学、单元开启课、整本书阅读指导课 (1课例+1微讲座+围桌复盘)
写话、习作、教师阅读分享 。
语文小教研:传阅、交流周清试卷,汇报周清情况,研讨共性问题基本素养提升训练等。
二、《笔记流出的故事》习作课例解析。
(一)一个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应该看它能否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二)了解学情,探测创编生活故事最大的困难,精准靶向式教学。
(三)写作能力应该是“做中学”的结果。在写作之初,教师先设计一个写作任务,由学生尝试写作。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已经完成的部分任务进行修改评价。通过这一修改评价,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或者共性问题,进一步明确或调整教学目标,寻求解决办法。在写作过程中,修改与评价始终伴随着写作行为,学生不断通过自评与他评而对自己的习作加以修改、调整。习作最终完成后,还需要对习作做一种总结性评价。
深度探讨,共思共研
《笔尖流出的故事》设计说明以及授课反思(符丹慧):
一、设计思路说明
基于“有效解决学生习作过程中的难题”这一理念,本课采取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式进行授课。
(一)摸清学情
学生自看要求,完成生活故事初稿。初稿呈现出学生本次习作中最大的难题:不会设计有曲折性的故事情节。(情节太简单,有曲折不合理等。)
(二)教学路径设计
1.初学情节设计
借助课文,欣赏范文,共改病文
2.重设故事情节
自改或者互改(习作课的先学后教,学生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极其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引导打开设计思路之后,已经明确自己初稿存在问题的同学可以自改;还不太明确问题所在的同学可以组内求助,再改。)
3.展示曲折的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反思及对策
本节课最应该反思的环节:欣赏范文,共改病文。
问题及调整对策
1.出示的范文(病文)过多,指导过程繁琐。
(应该事先复印范文病文各一份,发在学生手中,小组共赏、汇报;小组共改、汇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展现互助合学的教学理念。)
2.赏析、提炼出来的好情节妙招一语带过,学生印象不深。
(应该在PPT上出示、留痕,加深印象)
三、教后反思
1.本课流程呈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实施。
学情节设计——重设故事情节——展示曲折情节
(最后展示的那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是本节课上,经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后,现场重构的故事情节:铁蛋表哥是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她构思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质疑、讨论,说明重构的情节出乎意料。)
2.本课应该传播“互助合学”理念,这一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
吕芳老师发言
“笔尖流出的故事”一课中,预学交流环节亮点:
一是大胆放手,自主初写。符老师采用先写后教的模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先自己完成初稿,驱动写作的自主性,促进个性化表达。
二是交流反馈,精准把脉。课前符老师全阅学习初稿,了解学情。课堂上学生交流自己初写遇到的困难,提高了指导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为学生的需求而教。
三是指向目标,顺学而导。学生先在优劣文的对比交流中,明白什样的故事才吸引人——要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局,再回顾《桥》的情节设计,在符老师的点拨下,掌握了制造冲突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王燕虹老师发言
听了符丹慧老师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课“笔尖流出的故事”。我的观课点是习作中“初学方法”环节。小说在小学阶段是一种新体裁,它与平时写实和写事不同。它要求更高更难——发挥想象力,创编生活故事。符老师先是让孩子明确了习作要求,习作内容之后。与孩子共同指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情节是写小说的难点,又是重点。为了做足这一环节,在预学交流中,让孩子回顾《桥》这篇文章的曲折情节,再对照自己的写的习作自评。孩子学会“怎样的情节才吸引人”。符老师再次有的放矢展示三篇孩子习作。孩子各抒己见情节好的地方还有哪里需要修改的不足之处。总之,这节课收益大。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灵活。
陈若老师发言
互助合学环节观课点:
1.合学目的:合作为的是共赢。符老师设计这一环节为的是,通过集体交流,探讨如何把小说的情节写得一波三折觅得方法。符老师的目的非常明确。
2.合学契机:首先老师以《桥》为范文引路,引导学生找到写一波三折情节的方法,然后出示学生病文进行修改,这个契机抓得好。
3.合学方式:建议让小组合作互改,针对寻得的方法互改,让智慧之花真正绽放。
韩颜璐老师发言
“点拨展学”, 问题是展示的载体,巧妙设计问题,老师搭支架,让学生大胆“说话”,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内推荐一位同学展示自己修改的作品并解说,学生主体参与、合作探究,老师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思维,并相互启发、相互沟通,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展学时在分享中实现共赢,老师做适时、中肯的评价,学生之间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在课堂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李春桃老师发言
在这节课中,我观课的环节是“点拨展学”。符老师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组内推荐一位同学展示自己修改的作品并解说。
符老师在同学们交流展示时给予支架,让他们在交流时有了导向。学生通过交流展示、质疑、评价等活动,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习作,提高习作能力。
陈太春老师发言
符老师这节习作课先写后教,因此课前老师就给学生布置预学要求,同学们根据课前要求进行初写习作,课堂导入环节,符老师再次和同学们回顾本次作写内容小说的三点要素,让同学们再次对本次习作要求有整体的认识。
本节课设计的预学环节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好处:
其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没有指导前写作,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
其二是让学生更清楚自身的问题。写完后,他们能意识到在故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连贯性上的不足。
其三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当老师讲解时,学生因有了自己的写作实践,能更专注于寻找解决问的方法。他们会更理解老师所讲的如何构建生动情节的要点,从而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品,提升写作能力,预学环节的设计为习作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林雪娇老师发言
符老师先学后教的作文教学模式让我耳目一新。我的关注点是预学环节。她预学环节有三方面值得我学习。第一,符老师从教材出发,读导读页、读习作要求,从而明确本次习作具体要求。第二,符老师让学生对照习作标准自评自己的初稿。评价标准非常明确,从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情节完整、有生活的影子、故事情节曲折等,这份评价标准体现了本次习作要求中的重点,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就会知道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也指明了下一步习作修改的方向。第三,符老师联系课文《桥》和收集学生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学生的交流中明确情节曲折的妙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写作技巧。符老师在预学这一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为学生指明了习作修改的方向,让学生学起来有层次、有梯度。
老师们认真聆听并记录,课后,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许小丽副校长总结发言
大家好!
今天的教研会即将结束,我代表我们团队,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本次活动的每一位成员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首先,我们要感谢主办方选择在三小举办这次培训活动,这不仅为我们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锻炼能力的平台,更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感谢各位小语同仁无私分享的宝贵建议和热情的鼓励,这些都是我们团队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感谢丹慧组长、丹汝组长以及六年级组的老师们,你们的精彩课堂让我们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认识。你们的贡献,是我们教研活动成功的关键。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们的期待。经过两年的课堂改革深耕,我们见证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成长和变化。上学期,我们聚焦于协同模式下的习作讲评课,由妫萍主任和丹慧组长率先探索,并提供了优秀的教学模板。这次,丹慧组长再次引领,尝试了协同模式下的习作指导课,这种“先学后教,先写后指导”的教学模式,针对性强,实效性好,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在不断提升。我们期待语文组能够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课型的研究,不断完善并运用这些教学方法,通过各类课型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习真正发生。同时,我们也期待国培项目和各位骨干老师能够经常来到三小,分享你们的经验和智慧。
最后,我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让我们的教研活动研有所获,教有所得。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再次牵手,共同探讨小学语文之道!
共研共长,并肩前行,此次交流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思维碰撞带来新的教育活力。我们将继续探索课堂教学艺术,升华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开放互补,不断促进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供图:符娴燕 蒋慧敏 吴家纪
供稿:李春桃
审核:符丹慧组长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