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成长
文昌市第三小学
携一缕初春的阳光,揣一腔对语文的梦想,转眼又到了周二的教研日。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文昌市第三小学在第四周开展了以“深耕课堂,赋能成长”为主题的语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有四个流程:
一、潘春漫老师进行课例展示,内容为《千人糕》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陈雪儿组长对《千人糕》课例进行解析。
三、二年级语文老师复盘《千人糕》课例。
四、林雪娇老师组织AⅠ学习。
优雅知性的主持人——林文霞老师
课例展示
课堂上,潘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她巧妙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稻子的生产过程、糖的来源、“千人糕”的制作过程及其背后的意义。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展现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潘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她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学习。
同学们的目光集中在大屏幕上,认真观看大米的生产过程。
在潘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力与求知欲。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讲,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并通过阅读教材、做笔记等方式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课例解析
潘老师课例展示后,陈雪儿组长针对潘老师《千人糕》的设计和课堂展现,从教材剖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聚焦、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过程展示、教学亮点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雪儿组长指出潘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彰显了新课标理念与深度教学智慧。潘老师以精准的教材解读为基础,紧扣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通过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设定,将劳动教育价值与语言实践训练有机融合;针对“理解千人糕制作过程背后的社会协作”这一教学难点,创造性运用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等多元策略,借助多媒体支架搭建和梯度问题链设计,有效突破认知壁垒。课堂实施过程中,潘老师通过朗读、角色体验、借助插图等互动环节,既落实了语文要素训练,又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培养,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成功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雪儿组长在充分肯定潘老师课堂亮点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优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
1. 难点突破:链接生活经验,强化价值体认。 “社会协作”的抽象概念可尝试关联学生更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一支铅笔的诞生”“一场运动会的筹备”),通过类比迁移帮助学生建立“劳动协作”的具象化认知,同时设计“采访身边劳动者”等实践任务,增强对劳动价值的共情认同。
2.问题强化:可以在未来的设计中增加更多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去探索和创造。
3.技术赋能: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体二年级语文教师围绕本次课例展示进行复盘与总结。
史飞老师的发言:
我的观课点是引领自学。潘春曼老师是从学生已学知识入手,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课文《千人糕》1 - 5段内容,以提问“这些米糕到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呢?”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既巩固旧知,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为后续引领自学做好铺垫。
从引领自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导入具备明确的目标导向性。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聚焦于米糕制作所涉及的劳动这一关键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文后续内容,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增强自学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导入环节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门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学活动中。
然而,该导入在引领自学方面也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例如,在提出问题后,可以给予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先自行在脑海中初步构建对问题的理解,然后再开启自学,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自学更具主动性。另外,也可适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关于米糕制作劳动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丰富自学的内涵。
陈太春老师的发言:
潘春曼老师这堂课,小组合作是让同学们借助图画说说米糕得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出来,整体上效果不错,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小组合作问题的设计:从目标上看,活动和教学目标扣得挺紧。通过看图画了解米糕制作过程,这既能让同学们学到知识,又能联系生活,挺好的。老师把任务分给每个同学,大家都有事儿干,不会乱,而且用课文里的插图当素材也是好方法。图一看就懂,同学们讨论的时候有东西可说,也有依据,难度一下子就降低了,大家讨论得可积极了。
2.小组活动实施:合作的时候,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看图,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小组分工明确,一个人说,其他人认真听,还会补充,参与度真的很高。
不过,到了展示环节,问题就来了。同学们不太自信,汇报的时候没能把讨论的内容全说出来。汇报完,也没让其他同学提问题、补充。要是这时候老师能引导一下,问问大家对汇报满不满意,提醒说说大米从播种到收割那些具体过程,就能让同学们想得更深入,知道做米糕有多不容易了。
总体来讲,这次小组活动组织得不错。
林雪娇老师的发言:
我的观点是小组合作——借助插图,小组讨论交流: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的?我觉这节课小组合作有以下几个亮点:
1.潘老师这堂课的活动设计要求非常明确,分工到位,每个组员承担不同环节的讲解任务,如大米的来源、糖的来源、米糕制作流程等,既确保全员参与,又提升了讨论效率。
2.潘老师先跟学生学习稻子的来源,米的来源,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再让孩子结合插图,从左到右的观察顺序,形成“观察——分工——整合”的协作链条,将抽象的劳动过程转化为具体画面,既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又促进信息的互补。
3.借助插图,孩子们的讨论兴趣很浓,展示时都能够流利的说出米糕的制作过程。
梁意雅老师的发言:
春曼老师的这节课在点拨展学环节上亮点还是很多的。我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说:
一、在米糕食材来源上老师设计问题的点拨。先抓住文中句子,明确千人糕的成分是大米和糖后,再聚焦大米的来源,理解爸爸的话,点拨大米,由稻子加工而来的。借助视频展现稻子的加工过程,继续依据父子的对话逻辑,引导学生推测介绍糖的来源。
第二、米糕制作工序这个问题的点拨。小组合作讨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生产出来的?学生借助文中的插图抓关键词,完成流程图,填写学习单并展示。那么从这两次的主要点拨展学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总的来说,春曼老师的这节课点拨展学环节对学生理解文课文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林文霞老师的发言:
对归纳梳学环节,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潘老师精心的归纳梳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环节相辅相成,层层梯进。
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情节发展脉络,从孩子们最初对千人糕的好奇,再到最终领悟其制作背后浩大的人力付出后的态度转变。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
潘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生活物品皆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拒绝浪费的生活启示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我个人认为这这一环节也可以鼓励子生参与,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而非老师的全程梳理,让学生成为知识总结的主人,即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锻炼口头表达与归纳总结能力,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总的来说.这一环节设计精巧,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建了坚实的台阶。
刘智琪老师的发言:
我的观课点是点播展学这一个环节: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的补充图文资料,使学生对“米”和“糖”的生产过程有比较直观、具体的感知,从而体会到一 块普通的米糕,背后蕴含着许多人的辛勤劳动。
2.由“千人糕”向生活中其他劳动成果进行延伸,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
总而言之,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老师们精彩评论
老师们认真聆听并记录,课后,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向上滑动阅览
符丹汝大组长表扬潘老师敢于选择《千人糕》这类理解有困难的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到底是学生的生活受限,不理解稻子的生产过程、糖的制作过程以及米糕的制作过程?还是不能提取关键信息把“千人糕”的制作过程讲清楚?她再次强调了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及操作要求——突破重难点,解决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流于形式。大组长建议调整课堂结构:一、检测词语,二年级语文教学第二课时不能丢弃课后词语。二、命判断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出3题判断题,快速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例如:千人糕很大。()千人糕的味道很特别。()千人糕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三、多种形式熟读6-9自然段,明确读的目标要求。四、小组合作,活动表述要简洁,交流要给模板,训练孩子完整表达的能力。学生不熟悉的内容用视频演示。五、拓展学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千人衣”“千人笔”等,激发了解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可以利用AⅠ制作小视频,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最后,大组长提出年级内要多试课几次,看到问题要解决。
AI学习
为了进一步推动AI学习的发展,语文组每周教研课例展示后都会组织老师们一起学习AI技术,旨在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掌握这项前沿技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与此同时,教师们也开始探索如何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效率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
这次AI学习由林雪娇老师主讲。林老师主要是讲解“照片说话”“数字人口播视频”的生成。
许校总结发言
许校先是肯定和表扬承担任务的老师。接着她让二年级老师们进行思考:大米生产过程,熬糖制作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可以利用视频或是在每一幅插图旁标记关键词,也许更能直观的让孩子们了解这些过程,了解需要很多人,了解艰辛。同时,她强调每次教研要注重三定五学教学模式,要利用好小教研,利用好智慧平台,利用AI赋能,提高课堂效率。
结语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交流,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为学校未来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契机,也是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步骤。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文昌市第三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供稿:林雪娇
供图:语文组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三小学